这次yl12311线路检测举办的读书交流活动让我回想起,2003年有幸修读了张春柏教授的汉译英课程。第一堂课上,张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叮嘱过我们,要学好语言就必须求知若渴,多读书多思考,去感知去体悟这个世界,无论将来我们会踏上怎样的工作岗位。阅读经典著作无疑是认识这个世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正途。读好书不但有助于陶冶情操,也有助于我们在职教师拓展视野,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从而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这么多年来在华师大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时刻铭记着张老师的教导,虽然由于自身的愚钝,取得的成绩很小,但我始终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每个月从中北和闵行校区的图书馆借书来读。

虽然最近忙于帮学生准备新课改课程学术英语阅读的期末复习迎考,但还是从繁忙的教学中挤出了点时间,为下学期的新课改课程学术英语写作开始准备参考书目,于是打算寒假读个30本左右英语写作教学和测试方面的书籍。从学校图书馆借了22本英语写作教程和专著后,顺便在网络书城浏览了一下,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网上在售的写作教科书,似乎本本被封为了经典,个个标注着“不容错过“、“最最权威”的字样,难免显得宣传意味浓厚。但每当翻阅这种千页左右、厚得好似一块砖的写作教材彼此雷同的目录时,我时常暗自心忖:如果我是一个大一新生的话,会不会直接就被这厚度吓到?

2005年有幸选修到了邹为诚教授给研一开设的英语普通语言学课程。邹老师在课上曾经告诫过我们,一个好的教师既要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内省,同时也要尝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学生会怎样看待教师的教法和教材。虽说教师会认为这些教材都是历经了时间洗礼的经典。我在开学的时候,基本也都会给同学们推荐这些厚厚的教材作为参考书目。因为它们有着百科式面面俱到的编写模式:从语言技能层面的格式规范入手,然后介绍写作流程,初稿一改二改润色审校直至定稿。现代交际法语言教学提倡对语言技能进行整合,不少写作教材根据这一理念收录了阅读篇章,对读写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我却总隐隐觉得教材一味地越写越厚并非编著写作教材的唯一途径。

上周五下午,中北校区,午后阳光从丽娃河边的杨柳树梢上洒下,温和地拂过夏雨听荷小苑,暖暖地晒过来,透过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映照在中北外文书库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埋头找书的我抽出一本写作教学科研的论文集,旁边一本小小的32开、纸张泛着岁月印记的小书却因为我从书架上取下了它旁边那部论文集,轻轻地俏皮地斜倚了过来。出于礼貌,我立刻把它扶直。但却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我看到了它那简单的平装封面:微微有些泛黄的纸上,印着简单却有力的书名The Elements of Style (3rd ed.) by William Strunk Jr. Edited by E.B. White。手指停留在书脊上的我,差点一声惊呼出口:“好久不见!”

于是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2002年陈焕然老师给我们开设大三的写作课。在那之前,大二写作课用的是丁往道和吴冰老师编撰的《英语写作手册(修订版)》,学完后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写作就是学习各种修辞格,论文格式必须遵循APA美国心理协会格式或MLA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格式。时时刻刻喃喃低语背诵着引用脚注尾注的格式:Monograph是专著,Anthology是论文集, 期刊名放在引号里,书名请斜体并加下划线……虽说背熟了格式要求,但对于怎么写和写什么,我还是一片茫然。大三的第一堂写作课:20029月,小教楼303教室,陈焕然老师发给我们一本非常非常薄的小册子并告诉我们这就是教材。我有仔细数过张数,28!(书的页码109页)但正是这本正反双面拼页印刷、散发着华师大印刷厂好闻油印味的小册子却彻底刷新了我对英语写作的认识。

四十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积累和深厚学术功底让陈焕然老师的授课显得那样的幽默风趣,深入浅出,但一开始《风格的元素》却没能激发我对写作的兴趣。一来,这本小册子实在是太薄了,让习惯了厚厚一大本教材的我们难免疑窦丛生。(现在经常听我的学生抱怨说各种教材太厚,回想我读本科时,如果教材没个三百页,我们肯定会抱怨教材太薄没法用。在今天这个信息量急剧膨胀,信息传递高速便捷的社会,阅读偏好速食式的浮光掠影,写字囿于140字的微博字数限制,这种对比反差难免让人觉得唏嘘。)二来,这本小册子开篇还是在讲标点怎么用,主谓一致……虽然W.Strunk Jr.E.B.White文笔老辣、语言洗练,但这种注重格式校对的开篇,看似和大二的写作教材没什么差别。而当时我最苦恼的却是:小心谨慎地把格式全部改对后,我却不知道想表达些什么,又该怎么去表达。虽然学会了所有的修辞格,但并不知道要在怎样的场合运用这些修辞格,这本开篇就在讲语言格式规则的小书是否能教会我写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清晰的文章,我在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002年国庆长假后的第五课,让我对这本小书的印象彻底改观!我们开始学习第二部分“写作的基本原则”,陈焕然老师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两位作者平和幽默的语气中闪耀出的睿智光芒。两位作者没有拿腔拿调的故作深沉,而是用简洁美好的方式清楚明白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写作的秘诀:

遣词讲求精确简洁具体适切,删除重复,改写模糊,避免矫饰。

造句应注入活力,多用主动态,多用肯定式,忌含糊,忌堆砌。

段落要围绕中心,段首有力,一以贯之,逻辑清晰,归纳周全。

这些观点初听觉得普通,但在之后的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中,我却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了两位作者对写作本质的深刻体悟和高屋建瓴式的总结。而对于这本书最精彩的第五章“写出你自己的风格”, 陈焕然老师首先带着我们遍历了两位原作者文笔辛辣却宅心仁厚的21条箴言建议,这些建议至今读来都散发着一种历久弥新的醇香。然后陈老师要求我们对照这些建议来订正修改我们自己的习作,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全面彻底的重写和校改。在学期的中段,我鼓起勇气课后去问陈焕然老师,怎样才能真正写出有内容有深度的文章?陈老师问了我二个问题,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平时喜欢思考么?还没等我回答,陈老师就给我介绍起了他的爱好,他喜欢旅游喜欢拍照,于是在计划着下一次的远行之前,他一定会找当地的地理和文化资料来读,而读完资料后制定旅游计划,思考后写出自己的旅游攻略。然后陈老师的下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找自己喜欢的事物,搜索,阅读,思考,计划,然后,写作会成为解决整个问题自然而然的下一个步骤。”

于是再一次遵照陈焕然老师的教诲,遵从W. Strunk, Jr.E.B. White两位先生的建议,用最简洁的语言来重新表达我的心情:

能再次读到这本《风格的元素》真是太好了!一口气读完后晚饭没吃就去给副修的孩子们上课却一点都不觉得饿,反倒精神饱满,证明好书真的是极其上品的精神食粮!

陈焕然老师当初教导我们的那些真知灼见,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当年写作课的笔记也还完好地保存在家。陈老师说过,这本小书告诉我们,作者必须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写作是思考,写作更是做人,做人要坦荡荡,要真诚待人。所以,作者要为读者着想,写得简明扼要却也要让读者读懂读明白。

陈老师还说过,写作不是苦差,写作不但要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也要让作者自己满意。作者能从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才会一抒胸中的激越思绪。那么激扬的文字从何而来?来自生活,来自思考,更来自阅读的积淀。先读后写,意在笔先,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心中才有想一书为快的内容,经过仔细审慎地思考,自然而然会文思泉涌,再也不用担心搜肠刮肚凑字数的窘迫。当然,诉诸笔端前,曾担任多家知名杂志比如The NewYorkers责编的E.B. White先生又会在一旁严谨地看着你,给你提醒:记得摈弃一切晦涩、模糊和啰嗦。

多读多思考,待到水到渠成那一刻,让思绪流淌在笔端,清晰简洁精准地表达出所要诉说之事,所要阐明之理,这就是W. Strunk Jr.E.B. White为我们奉献上的这部隽永的《风格的元素》。下学期第一堂学术英语写作课一定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当然也想在假期,去苏州看望一下陈焕然老师,再次聆听他的教诲。


 

yl12311线路检测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